你有試過因為跟寶寶co-sleep而被翻白眼嗎?
你有試過因為沒有勤力餵母乳而被「嘖」嗎?
每個年代的育兒方式,都存在著許多千奇百怪的價值觀,但媽媽這個角色總是被人挑剔。
沒有堅持餵母乳嗎?那些「爆奶」的媽媽會給你一個鄙視的眼神;堅持餵母乳卻是「有限公司」?又要受奶奶一句:「睇下個孫幾瘦!」(哭)
上幾代的育兒概念,多來自上一輩,通常有阿媽教落,靠累積的經驗。現在資訊發達,不同的育兒方法眾說紛紜,媽媽們更要懂得分析,選擇合適自己的方法之餘,也不要批判其他媽媽的做法。
最近遇到經濟學家 Emily Oster 寫的「Cribsheet : A Data-Driven Guide to Better, More Relaxed Parenting, from Birth to Preschool」一書,得到很好的提示。作者以科學的數據為新手爸媽拆解許多半真半假的流言,讓父母可以在面對挑戰時選擇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解決方案,而無需介意旁人觀點。
就以餵哺母乳舉例:很多育兒網站、媽媽KOL會告訴你餵哺母乳有多「神聖」,它不但能讓孩子長大後減低患各種疾病的風險,還會有更高IQ。這些數據,只片面地拿吃母乳和非母乳的寶寶來比較,卻沒有把媽媽的族群和背景算進去(見下圖)。如果同時加入媽媽們的學歷、收入,並作歸類分析,結果發現兩者的孩子智商並沒有太大差異。而當同一位媽媽同時養育兩個孩子:一個餵哺母乳,另一個餵食奶粉,實驗顯示兩個孩子的智商幾乎是沒有分別的。經過更精準的數據分析後,「母乳能提高孩子IQ」原來是一個繆誤。
母乳的真正好處在於寶寶幼兒期間身體會有較強的抵抗力,及減少各類敏感症狀,而媽媽也可以降低患乳癌的風險,但卻不是萬能。當然,人類寶寶應該視母乳為進食固體食物前的唯一食糧,這是最自然(也最環保)的事。但如果因為身體或工作狀況選擇放棄餵哺母乳,媽媽不用感到壓力,他人亦無需因此貶低她作為母親的付出。
正所謂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」,每位家長與孩子都有各種不同的喜好、能力、限制等等,做父母要拿捏各方平衡絕不容易,鼓勵大家追求更理想的育兒方法同時,不要帶著批判的眼鏡增加為人父母的負擔。「Cribsheet」一書內還有許多其他方面數據,尤其適合懷孕及0-3歲孩子的家長閱讀 - 掌握更真確、有科學根據的資料,能讓每一個育兒的決定輕鬆一些!
長期留家,孩子總會有鬧脾氣的時候,甚至會比平常日子多。
明明上學去街時都是一個情緒穩定的小孩,怎麼待在家裏對著父母就會變成小魔怪?
你有想過,孩子的哭鬧,有時並不是故意不合作,而是一種心理需要嗎?